合作創新破解柑橘產業難題,助推廣西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記2021年度廣西科學技術合作獎“沃柑引進及配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從2022年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我院牽頭完成的“沃柑引進及配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2021年度廣西科學技術合作獎。
柑橘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果樹之一,也是廣西最重要果樹。2011年中國柑橘種植面積3115.82萬畝,總產量2864.10萬噸,居世界首位,同年廣西柑橘種植面積為309.96萬畝,產量313.21萬噸,居全國第四位。當時廣西柑橘產量的80%以上是9~12月份成熟的柑橘品種,極度缺乏1~5月成熟的優異晚熟柑橘品種,品種結構不合理,產期過于集中,“賣橘難”時有發生。
針對上述問題,廣西農業科學院陳東奎研究員帶領廣西相關單位科技人員,聯合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歷時10多年,成功引進柑橘優異晚熟品種——沃柑,并開展配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調優了廣西柑橘品種結構,助推廣西柑橘產業實現周年供應,提升廣西柑橘產業總體效益,助推廣西柑橘栽培面積和總產量2017年起連續五年全國第一。
開展合作創新 破解產業難題
廣西發展柑橘有著土地、氣候等資源優勢,但科技支撐不足。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是國內科研實力最強的柑橘研究機構,尋求西南大學幫助與合作是必然選擇。雙方以農業部“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948項目)為合作契機,開展了長期的合作。西南大學在948項目負責“柑橘種質資源收集與創新利用”,先后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543份,保存于國家果樹種質重慶柑橘圃。廣西方在948平臺上承接西南大學引進的優異品種,在廣西開展試驗和示范推廣,其中包括沃柑等優新品種。沃柑的成功引進,開啟了雙方合作的新篇章,10多年來,雙方在品種引進、品種審定、項目合作、配套技術研發、成果登記、人才培養等六個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合作與交流。
第一批沃柑苗的長勢
攻克關鍵技術難點 實現產業化應用
1、首創柑橘資源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成功引進并篩選確定沃柑為廣西最適宜發展的優異晚熟柑橘品種,快速形成大產業,實現柑橘產業周年供應
項目組開展柑橘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及創新利用研究,為此后柑橘遺傳育種及種質創新利用提供了重要基因庫。針對我國柑橘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測試方法滯后的問題,研發柑橘表型性狀和分子鑒定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率先建立先進適用的柑橘資源評價體系,牽頭編制農業行業標準,創建了我國柑橘DUS測試技術標準,填補了我國柑橘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行業標準的空白。項目組先后在國內外柑橘產區開展多點多次的種質資源調查引進收集,包括從韓國引進的沃柑等柑橘資源,是國內最先引進沃柑的科研團隊。通過開展品種引進、篩選、評價及鑒定,率先在國內認定沃柑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利用實時熒光定量 PCR 技術(qRT-PCR)分析CcCCD4a在柑橘果實顏色發育過程中的表達模式研究柑橘果實著色育種,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技術對240份寬皮柑橘進行基因分型,探明沃柑適合在積溫高的地區種植,為位于亞熱帶地區高積溫的廣西發展沃柑提供理論依據。
2011年廣西方從西南大學將沃柑引種到廣西桂林市試種觀察,2012年引種到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試種觀察,并在南寧和桂林建立“廣西柑橘種質資源圃”。2015年2月由廣西農業科學院柑橘團隊提出,經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專家在武鳴對沃柑進行現場查定,資陽香橙砧沃柑生長勢強,果實扁圓形,果皮光滑,橙紅色,果肉橙紅色,細嫩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可食率78.80%,平均單果重165.4g,平均畝產6462.32kg。沃柑具有成熟期晚、適應性強、早結豐產、外觀漂亮、汁多爽脆和風味濃郁等優點,適宜在廣西大面積推廣應用。
基于GBS技術的240份寬皮柑橘群體進化樹
2、在砧木選擇、苗木繁育、高效土肥水管理、化肥農藥減施、病蟲害防控、留樹保鮮、采后處理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取得創新突破,形成一整套沃柑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為沃柑快速推廣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沃柑引進后,陳東奎研究團隊為解決新品種的配套栽培技術問題,圍繞砧木、苗木、土肥水管理、留樹保鮮及采后處理、病蟲害防控等產業中關鍵技術開展系統的科研攻關。
團隊從2012年起連續多年跟蹤觀察資陽香橙、枳、酸橘、紅橘、檸檬和枳橙等不同砧木沃柑的栽培表現,以期從中篩選出最適宜沃柑的砧木。長期的研究表明資陽香橙砧沃柑既有枳砧易于成花、早結豐產的特點,又有紅橘、酸橘和檸檬砧根系發達、長勢旺盛、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特點,并且其樹勢中庸易豐產,果實品質好,表現出綜合性能優秀,因此選定資陽香橙作為沃柑適宜的砧木。
為提高沃柑苗木繁育效率,團隊成員研發沃柑無病苗高效繁育新技術,研制并建設專利采穗圃和育苗網棚,縮短育苗時間6個月,研制并應用專利起苗工具,比裸根苗移栽成活率提高15.3%。西南大學、重慶綠康果業有限公司、廣西農業科學院和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合作單位累計培育沃柑無病苗木5120.6萬株。
創新應用深耕深松土壤改良技術,促進沃柑早結豐產。首創大馬力單犁頭深耕深松的全園土壤改良技術,能夠疏松土壤60cm以上的耕作層,克服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通透性,利于根系快速生長,迅速形成大樹冠。
研究并推廣沃柑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生草栽培、有機肥替代、幼齡果園間套種等果園土壤水肥管理模式,在廣西桂潔農業有限公司、廣西鳴鳴果業有限公司、廣西南寧萬錦農業有限公司等30多個果園開展示范推廣,均取得良好減肥增產效果,化肥平均減量33.3%,增產11.0%~18.0%,果實品質均得到提高。
開展沃柑留樹保鮮研究,于1~5月跟蹤觀察留樹沃柑果實的落果率,掌握沃柑留樹保鮮的品質變化規律,確定最佳的留樹保鮮時期。通過開展沃柑不同保鮮劑和低溫貯藏試驗,分析貯藏期間的品質變化情況,為產區沃柑的采后貯藏保鮮提供依據。團隊牽頭編制了團體標準《沃柑采收及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規程》并獲發布實施,為規范沃柑采收、保鮮和儲運的操作行為提供參考,保障沃柑的食用安全。
研發沃柑拉托裝置,替代傳統繩索拉枝技術,節本增效30%以上;研發沃柑環割刀,有利于控梢保果,每畝節省人工費80~100元;研發的沃柑噴白技術為全國首創,日灼防效達98%以上。
研究創新“精準預測預報+綠色藥劑替代高毒農藥+機械高效植?!钡奈指滩∠x害綜合防治技術。通過取樣鑒定、定點監測和田間調查方式,查清為害我區沃柑的主要病蟲種類及其發生規律,為防控沃柑病蟲害提供依據。篩選出阿維菌素、氨基寡糖素及礦物油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綠色防治藥劑(助劑)代替高毒高殘留的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為提高沃柑潰瘍病防控效果,通過形態學和16S rDNA序列分析鑒定出沃柑潰瘍病病原菌為強致病性的柑橘黃單胞柑橘亞種A菌系,篩選出200億/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和1.6%噻霉酮用于防治潰瘍病,效果顯著。推廣應用自走式噴藥車、尖塔型靜電噴藥車和植保無人機等高效噴藥機械。結合種植柑橘無病毒苗木、生草栽培、地膜覆蓋、通風透光修剪、冬季清園等綜合防控技術,用于綠色防控黃龍病、潰瘍病、炭疽病、灰霉病、潛葉蛾、薊馬、木虱和紅蜘蛛等,減少病蟲害發生率和農藥使用量。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的推廣應用,減少了農藥的殘留,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從品種到產業,從產前到產中再到產后的全產業鏈,每一項技術的創新,都是科研團隊為解決產業中關鍵的問題,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做出的潛心研究和辛勤付出。
陳東奎研究員帶領團隊到廣西鳴鳴果業有限公司指導果園生草栽培
3、創新推廣應用方式方法,形成“黨政引導、部門聯動、科教助力、企業帶動、產業扶貧、品牌引領”的“武鳴模式”,推動沃柑在廣西快速發展,實現了產業化的巨大應用。
沃柑在廣西的優異表現并快速形成大產業,拓寬了群眾脫貧摘帽和發展致富渠道,有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果果”,是全區產業扶貧支柱產業之一,為廣西打贏脫貧攻戰發揮了巨大作用。沃柑產業的發展加速了新業態的形成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休閑觀光農業等第三產業在沃柑產區快速發展,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廣西農業科學院、西南大學和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的科技支撐下,依靠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果技術指導站、南寧市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站等政府技術推廣部門的政策引導和支持,聯合多家大型生產企業和合作社,通過科學研究、基地示范、技術培訓、會議展示、媒體宣傳及遠程指導等方式,將產學研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沃柑產業發展中。在項目完成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堅持統籌規劃、重點建設、聚焦資源和創新發展的原則,通過培育沃柑產業,拓展農村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推廣。
2020年南寧市武鳴區沃柑面積達到46.8萬畝,占全國沃柑種植面積五分之一,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沃柑主產區,產量超100萬噸。以“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推進沃柑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出“武鳴沃柑”區域品牌,形成了宜推廣、可借鑒的“武鳴模式”。
成果應用單位廣西南寧萬錦農業有限公司萬畝沃柑標準園
成果應用單位廣西桂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現代化采后處理車間
十年磨一劍 墻外開花墻內香
沃柑選育于以色列,后經美國、韓國等來到中國,再從重慶來到廣西,最后在武鳴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實現墻外開花墻內香。沃柑產業的發展,是科研人員為此做出的長期的大量的配套研究和推廣的結果,是區內區外合作創新的典型成果。沃柑在廣西從無到有,高速發展,實現了產業化的巨大應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十分顯著。沃柑自2011年引進廣西至2021年,短短10年時間面積由800畝發展到169萬畝,全國超300萬畝,是柑橘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品種。本研究成果在全區累計應用面積602.27萬畝,其中近三年(2018-2020)累計應用面積397.27萬畝,新增產量569.69萬噸,新增銷售額349.19億元,新增利潤158.01億元。10多年來,科技成果豐碩,共獲品種審定證書2件,授權國家專利26件,牽頭制定并獲發布標準7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21篇,培訓果農3.69萬人次。
園藝所 趙洪濤供稿/黃其椿、陳香玲、李果果供圖 陳東奎審核
責任編輯:薛臣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