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農業全產業鏈 創新服務“三農”發展
——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全力打造亞熱帶特色一流強所綜述
廣西日報2022-12-19 ■ 李新雄 寧 蕾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廣西創新團隊香蕉產業首席專家韋紹龍與科技人員討論試驗方案。
廣西熱作所選育的“明星”芒果品種桂七芒倍受青睞。
廣西熱作所科研新區俯瞰圖。
核心閱讀
冬日的暖陽下,桂平市石龍鎮福平村木薯種植示范區內一派豐收景象,機械收割機開足馬力忙碌采收,粗壯結實的木薯經農戶收拾后整齊裝車……種植大戶龍日榮介紹說:“今年旱情嚴重,各地木薯普遍減產,我們種的桂熱11號木薯剛剛測產驗收畝產達到3.5噸,比常規種植的華南五號每畝多了0.5噸,每畝收入4000元沒問題?!?/p>
同樣的豐收景象也在興業縣賣酒鎮上演,該鎮今年種植食用木薯1000畝,平均畝產2噸以上,收購價每噸1500元,比本地普通木薯高出700元,增收效益很給力。
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簡稱“廣西熱作所”)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惠澤“三農”的生動寫照。
今年是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成立70周年。70年來,廣西熱作所始終保持胸懷大局、服務“三農”、造福人民的戰略定力,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服務國家科技興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從種質資源收集、良種選育、栽培技術配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風險評估、食品加工到科技成果轉化,全方位布局農業產業鏈技術攻關,破解制約亞熱帶作物生產及加工難題,以優良品種、檢測技術、保鮮貯藏、食品加工創新服務“三農”高質量發展。
1 種業振興行動跑出“加速度”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作為中國亞熱帶作物科技攻關的“主力軍”,廣西熱作所科研團隊踔厲奮發,以科技創新的“硬實力”,在種業振興行動中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廣西熱作所育種團隊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該所先后選育出木薯桂熱10號、桂七芒、澳洲堅果桂熱引3號、桂香龍眼、甘蔗桂熱2號等一批優良品種。其中,桂七芒成為深受網友喜愛的芒果品種,木薯桂熱10號成為木薯羹的專用原料。
為了讓科技成果“轉”起來,讓廣大農戶富起來,廣西熱作所科技工作者“常下鄉、下長鄉”,在推廣科技成果征途上孜孜以求。得益于廣西熱作所科技人員的大力推廣,15個優良品種被列為農業部主推品種,示范面積達30多萬畝,吸引帶動周邊農戶加入種植大軍。以芒果為例,該所已選育了10個芒果新品種,其中被譽為明星品種的桂七芒、桂熱芒十號備受青睞,兩個品種推廣面積達60萬畝,產生經濟效益年產值達到60多億元,利潤40多億元。
如何讓優良品種在不同區域都有高質高產的不俗表現?廣西熱作所科技人員精準施策,開展栽培配套技術研發及培訓工作,自育品種及其配套種植技術在中國熱區7省和東盟8國、南美、非洲等地區廣泛種植和應用。此外,廣西熱作所引薦加工企業對接種植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全方位幫扶種植戶實現增產增收。
2 技術惠農奏響“新樂章”
農業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業的發展壯大。廣西熱作所科技人員聚焦主責主業,與行業內龍頭企業聯合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奏響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樂章”。
臍橙采摘后容易變質腐爛,如何鎖住臍橙“鮮氣”?廣西熱作所專家馮春梅和團隊從2009年開始著手研究“臍橙采后免發汗式商品化處理及貯藏保鮮技術”,克難攻堅,歷時4年獲得成功。該成果基于中溫預處理、防腐保鮮中溫恒溫浸泡及加溫噴蠟涂膜技術,延長了臍橙保鮮時間,保鮮期比其他技術長15天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成功入選2019“中國農業農村10大重大新技術”,標志著廣西柑橘貯藏保鮮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該技術獲廣西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目前,該技術與企業成功“聯姻”實現了產業化,已建成目前亞洲設備最先進、處理量最大的柑橘采后商品化處理及貯藏保鮮生產線,產值數億元。
廣西熱作所研究團隊發明的類球形果蔬智能去皮/去籽/去核“三去”機等果脯加工系列設備,獲“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新裝備獎”。
廣西熱作所與廣西冰客食品有限公司共同開展了沃柑果汁生產線配套技術研發及新產品開發,日加工沃柑鮮果達100噸。
一項項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閃亮登場,為我區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3 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新高地”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助力農業產業健康興旺,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是廣西熱作所業務范圍之一。
為了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新高地”,廣西熱作所推出“組合拳”,多措并舉建成了農業農村部亞熱帶果品蔬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南寧)、果品蔬菜質量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三個部級平臺。作為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品質鑒定檢測機構,上述平臺可承檢蔬菜、果品、食用菌、茶葉、糧油等農產品及其制品和肥料等農業投入品,承檢參數涉及營養物質、理化指標、農藥殘留、重金屬、微生物、添加物質、投入品和產地環境參數等共825項。截至目前,上述平臺共檢測樣品近10萬份,出具檢測報告近2萬份,為區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保駕護航。
4 科技強農書寫新篇章
數據佐證榮譽,成就彰顯實力。廣西熱作所以一項項開創性、突破性的重大技術成果,挺起了我區亞熱帶農業科研的創新脊梁。截至目前,該所累計收集保存各類作物品種資源4100份,建設自治區級以上資源圃7個,育成推廣農作物新品種46個,獲科學技術獎勵123項,發明專利授權59項,發布行業標準17項,成果轉化73項,科研成果落地實施輻射我國15個省市及27個國家,培訓農民15萬人,帶動21萬人就業,累計增加社會效益400多億元,為“三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廣西熱作所所長韋紹龍表示:“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聚焦熱區特色優勢作物的研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為實現八桂‘強農夢’‘富農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p>
(圖片由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提供)
原文鏈接:https://bookingmaster.gxrb.com.cn/front/2022/2022parper/gxrb/index.html?name=gxrb&date=2022-12-19&code=007&xuhao=7